万佛园景区导航
民俗风情
地方特产
地方戏曲
人文地理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周边文化 - 人文地理
清东陵被盗谜案(二)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2-09-07         点击率: 1932 次
慈禧的棺椁装满宝物

  清东陵的陵寝结构大同小异。琉璃影壁下正隐藏着地宫入口。如果从正面横向挖掘,会遇上条砖砌死的隧道;如果从宝顶上垂直往下开掘,则会增加多倍的距离;而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没有哑巴院。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堵金刚墙下。

  谭温江部在发现定东陵的金刚墙后,找来工兵营长颛孙子瑜,决定用炸药炸掉金刚墙。颛孙子瑜和手下撬开地面的青白石,塞进炸药。响声过后,通往定东陵地宫的墓道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匪兵们继续前行,终于,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汉白玉石门。

  地宫石门每扇重达3吨,门后有一块顶门石,这是帝王陵墓最常见的一道机关,也叫自来石。门里面地下有一个槽,上面有一块一米多高的石头,门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手放开,这个石条就会自然倒下,倒在门后面的扣襻里面,门就给拴死了。开门的时候用一种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其实就是一个细铁圈套住门后的顶门石,一边用木棍顶开石门。这样并不需要损坏石门,也不会砸坏顶门石。

  可当年的盗陵匪兵最初并不知道石门背后的奥秘,他们找来了挺沉的粗木杠,十几个人抬起来,用力撞击石门,把门给生生撞开了。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门上,至今遗留着当年被毁坏的痕迹。

  打开慈禧地宫第一道石门后,匪兵们才恍然大悟,他们没有用蛮力就打开了后面的石门。因此,慈禧地宫第二道石门至今保存完好。

  他们进入到了最后的主墓室,这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来高的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它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它就是慈禧太后的棺椁。

  慈禧的葬具既宽大又坚固。为了保护尸体,在尸体入殓后,又用金漆进行密封处理。所以,士兵看到椁后,连一点缝隙也找不到。用砍刀才把外棺砍破劈开,才露出了里层的一个红漆填金内棺。在金棺四周有“万”字锦纹,刻着藏文佛经,经文排列齐齐整整,全部贴金。棺盖上有9尊团花,还有凤戏牡丹的花纹,样样都金光耀眼。

  慈禧最值钱的东西都收藏在这具金棺中。这次不再用劲劈开金棺了,知道里面有宝物,而是小心地把棺盖撬开。棺盖揭开,在场的官兵全傻了,只见里面立即射出奇光异彩,满满一棺全是宝物。

  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是盗陵连长的回忆,收编在《东陵盗案汇编》中。里面是这么记述的:

  “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乾隆棺木神秘走下棺床

  慈禧陵墓被洗劫一空,接下来轮到乾隆了。相对于慈禧地宫,乾隆地宫要复杂得多。它有4道石门,9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54米,落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士兵们进入墓道后,打开了前三道门,第四道门怎么撞也撞不开,只好又动用了炸药。

  裕陵内共葬有六人,即乾隆本人和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一共应该有六具棺椁。但在盗陵士兵将第四道石门炸开后,发现宝床上只有三具棺椁,摆在正中间的应该最大的乾隆棺椁和其他两具棺椁都不见了。原来,乾隆棺椁和其他两具棺椁,竟然离开了宝床,“走”到了石门后,其中最大的一具将石门死死地顶住。所以,士兵在外怎么用力撞击,也无法打开第四道石门,只好炸开。这具最大的棺椁就是乾隆的,它自动“走下”宝床到石门后“顶门”,棺椁本身竟然成了“自来石”!当时分析可能是地宫内充满了积水,在向外抽水时,受到浮力的作用,从宝床上漂到门外的。

  根据实测,除非有汹涌的大水,否则根本不可能将沉重的棺椁浮起来冲走。而裕陵地宫中积水都是从石缝中冒出来的,并不具备将棺椁冲走的条件。所以,乾隆的棺椁“走”下棺床,至今没有让大家心服的解释和考古发现。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将有盗墓贼人要来盗陵,自己只身“下来”顶门?这也就成了一个无法解释的谜了。

  清东陵被盗的到底有多少宝物呢?1928年8月14日,天津警备司令部在海关查获企图外运的东陵文物,计有35箱,预备运往法国。与此同时,在遵化截获所谓国民政府内务部接收大员宋汝梅企图携带的铜质佛像24尊,以及乾隆所书用拓印条幅10块。在东陵案发后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上交东陵文物中,有金镶镯、红宝石、蓝宝石、碧玺、翡翠等300余件。由此可见孙殿英所盗文物之巨。

  东陵盗案成为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案发后,孙殿英向上司递交了一份报告,谎称文物来自对当地土匪马福田的缴获。因销赃而被捕的谭温江一直拒绝承认自己参与盗陵。因为查无实据,案件的审理陷入僵局。

  案件沉寂了一段时间后,青岛警察厅在一艘轮船上抓获了两名逃兵,从他们身上搜出了36颗珍珠,还有国民革命军十二军的标志。一名叫张歧厚的逃兵招供参与了盗陵。当时的报纸记载了他的自供。他的供词是当时唯一明确牵涉孙殿英的重要证据。

  1928年11月,当时的四大集团军首脑都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高等军法会来会审此案。可直到1929年4月底才开始预审,且一直未对外公布。经过匆匆一个半月的审理后,作出了预审判决草案的结论:东陵盗案系遵化驻军勾结守陵满员,盗墓分赃。判决草案显然含糊其词,因为结论中的“遵化驻军”究竟指的是哪支部队,幕后主使究竟是谭温江还是孙殿英,一概都没有说清。

  文强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为孙殿英的少将高级参谋,解放后长期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79年,文强撰文回忆说,孙殿英曾经以炫耀的口吻向他谈起东陵盗宝的事情。文强的回忆成为今天人们判断孙殿英是盗陵主谋的引用最广的证据。

  孙殿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刀砍斧劈炸药炸,肆无忌惮地盗掘清东陵,理应受到制裁,但这一通天大案最后却不了了之。个中秘密当时外界并不清楚,后来才真相大白,是多桩如盗陵一般的肮脏交易,让孙殿英化险为夷。

  孙殿英曾对高参文强说过盗陵的情形和将宝物送人的情况,这在《文强口述自传》及其他资料中都有交代:

  孙殿英从东陵赃物中挑选一批珍贵的,其中一柄九龙宝剑,剑面上嵌有九条金龙,剑柄上嵌有宝石,孙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另一柄宝剑托戴笠送给了何应钦。慈禧嘴里含的一颗夜明珠最为珍贵,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则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孙将这件宝物托戴笠送给了宋美龄。

  就在东陵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中国政坛已是危机四伏。1930年4月,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军阀大混战爆发了。经过权衡,孙殿英最后叛蒋归顺了阎锡山和冯玉祥。以后孙殿英不断加官进禄,提任安徽省主席、暂编第五军军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庞炳勋投敌组织新五军。日本投降后,他又成为“曲线救国”的“忠臣”,被委派为先遣军总司令,与人民解放军为敌。

  在人民解放军解放河南汤阴的战役中,这个20多年来一直逍遥法外的盗陵主犯,被解放军生擒,后死于战犯收留所中。

  孙殿英投靠阎冯后不久,被羁押在阎锡山辖区内北平陆军监狱的谭温江获释。当时的上海《中央日报》在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发了一则短消息,轻描淡写地提到东陵要犯“其后不知何故又将其释放”。自此,东陵盗案不了了之,成为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